第一百二十六章 初度交锋显峥嵘!-《穿越武大郎之救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长城口,古之战场,兵家必争之地,九十六年前,宋朝与辽国大军曾在此鏖战过一回,宋朝虽小胜,却大伤元气。两国就此签订了“檀渊之盟”,宋朝以金帛议和,每年赐银一万两、绢一万匹、钱两万贯、茶两万斤给辽国,虽然屈辱,但以此换取了北方的和平,宋、辽两国彼此相安了九十几年!

    甫进驻长城口,不顾驻守长城口的安肃军守将呼延平与其士兵们的反对与抗议,武植就把驻防长城口的指挥权给拿了过来,他还同时宣布,若有战争,将主要由华夏军官兵来担当御敌任务,五百余名安肃军从旁协防就行了。

    安肃军守将呼延平心怀不满,也极为愤懑,可也无可奈何!他只是一名小小的九品仁勇校尉,跟武植的官职相比,差了十万八千里,完全没有话语权。

    虽然呼延平心存不满,但当他看到华夏军整齐的阵容时也不禁深为惊奇和震撼,很是好奇华夏军众官兵们身上穿着的新式军装,也为华夏军众官兵们的精神风貌和斗志所感染,更为华夏军的防御方式感到疑惑不解。

    长城口地势平坦辽阔,一马平川,根本无险可守。

    武植亲自指挥四千余名第一师的官兵们,依托城墙,在长城口面向辽国边境的寨门前挖出了三道扇形壕沟,齐腰深,加上堆积在壕沟前的装土沙袋,人稍微下蹲就可以藏住身子不被敌人发现,三道壕沟纵横交错连为一体,便于士兵在壕沟中穿插运动。而且每道壕沟前都放置着两道拒马,阻碍敌人骑兵的进攻。我方骑兵要进攻,则只需移开沙袋和拒马,架上事先做好的厚实木板作为架桥,骑兵就可以顺利策马通过了。同时,武植还在城墙上设瞭望哨,派兵驻守,加强警戒。

    “呼延平?”当武植指挥众官兵们挖好战壕,建好防御工事,并把各项警戒事项给各级将领交代清楚,派出特种作战团官兵四处查探情报后,闲暇之余,才发现这个名字很是耳熟,心头一动,于是便叫卫兵去把呼延平给找过来。

    “见过郡国公!”呼延平来到大帐中,心神不定,他不知道武植找他能有何事。

    “呼延兄,轻慢于你了,还望恕罪!请你过来,只是想问点家事,你不用过于拘谨!”武植看到他有点紧张不安,便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呼延平闻言,心神稍定,他突然发觉,眼前的这个年轻大帅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飞扬跋扈,反倒还有点平易近人。

    经询问,才发现并不是武植想象中的那样,这个呼延平只是同名同姓罢了,并不是某演义小说里说的那样是呼延赞的后裔,其父亲也不是呼延守用,他只是并州太原一个普通军户的子弟,今年二十四岁,十六岁投军,作战英勇,凭着军功才当上仁勇校尉。他还有个哥哥叫呼延庆,很巧合也是同名同姓,今年二十六岁,也是早年从军,如今在登州水军效力,因功提拔为从八品的御侮校尉。

    在武植面前,呼延平觉得压力很大。他经过观察发现,这个年纪轻轻的二品开国郡公爷可不像是纨绔子弟,不仅沉稳而且精明强干,为人也随和。他虽然还心存疑虑,但心中的不满已经淡化了许多,对武植的领导也没有那么抗拒了,开始服从武植的指挥,积极备战。
    第(1/3)页